Jun 16, 2025 12:19 AM
Aug 06, 2025 12:47 PM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病因流行

机制原理

Pasted image 20250616084815.jpg
前庭大腺位于大阴唇后部,被球海绵体肌覆盖(A对)。
阴道前庭为一菱形区域,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两侧为小阴唇,内有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外口、阴道口,不包括肛门(B错)。
处女膜两面都是鳞状上皮(C错)所覆盖,其间含有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末梢。
阴蒂分为3部分(D错),前为阴蒂头,中为阴蒂体,后为两阴蒂脚。
大阴唇外侧面为皮肤,内侧面湿润似黏膜,但不是黏膜(E错)。


成年女子的子宫长约7~8cm,宽约4~5cm,厚约2~3cm(A错),容量约5ml。
幼年时宫体和宫颈的比例是1:2(C错)。
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为子宫峡部(B对)。
子宫峡部上端因解剖上狭窄,称为解剖学内口(E错)。子宫峡部下端因子宫内膜转变为子宫颈黏膜,称为组织学内口(D错)。

宫颈管:宫颈内口和外口之间
子宫峡部:宫体和宫颈之间


子宫峡部是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的最狭窄的部分,不属于宫颈的一部分(A错),
非孕时长度约为1cm(C对),
其上端因解剖上狭窄,称为解剖学内口,其下端因子宫内膜转变成子宫颈黏膜,称为组织学内口(B错)。
妊娠后子宫峡部变软(P37)(D错),逐渐伸展拉长变薄,扩展成宫腔一部分。临产后形成子宫下段,成为软产道一部分,但不可能达脐平(P37)(E错)。


子宫颈以阴道为界,分为阴道上部和阴道部(A对)。
子宫峡部上端因解剖上狭窄,称为解剖学内口,子宫峡部下端因子宫内膜转变为子宫颈黏膜,称为组织学内口(B对),但是宫颈管黏膜上皮未发生改变,都是单层柱状上皮(C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柱状上皮转变为鳞状上皮发生在宫颈管外口
宫颈黏膜上皮内腺体可分泌碱性黏液(P07)(D对)。
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因年龄和卵巢功能而异,青春期前为1:2,育龄期为2:1(E对),绝经后为1:1(P06)。
女性育龄期一般指15~49岁,而WHO规定青春期10~19岁,也就是说育龄期包含部分青春期,并不完全等于青春期,此题E选项并不严谨。


女性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
阴道穹隆是子宫颈与阴道间的圆周状隐窝,其中后穹隆最深(D错),而与之相邻的直肠子宫陷凹是站立时腹腔最低部位(E对)。
子宫峡部是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的最狭窄部分,非孕时长约1cm(A错),妊娠后逐渐伸展变长,临产后伸展至7~10cm,成为产道的一部分,是产科手术学的重要解剖结构。
子宫内膜分为致密层、海绵层和基底层3层,其中致密层和海绵层(统称为功能层),受卵巢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而脱落,基底层不受卵巢性激素影响,不发生周期变化(B错)。
子宫韧带共有4对(C错),包括: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和宫骶韧带。
子宫+附件:不切卵巢固有韧带
单独切子宫:不切骨盆漏斗韧带(即卵巢悬韧带)
Pasted image 20250616085234.jpg
子宫韧带(P7)共有4对,包括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和宫骶韧带。
圆韧带(A错)起自宫角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稍下方,经腹股沟管止于大阴唇前端。
阔韧带(B错)由覆盖子宫前后壁的腹膜自子宫侧缘向两侧延伸达盆壁而成,其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子宫动静脉(E错)和输尿管在其基底部穿过。子宫动静脉及输尿管在阔韧带的基底部走行(子宫动静脉+输尿管一起沿阔韧带行走,所以处理血管时,最容易损伤输尿管!)
桥下流水。子宫动脉下是输尿管

子宫动静脉——阔韧带
卵巢动静脉——骨盆漏斗韧带
看清楚是子宫还是卵巢!!

卵巢悬韧带又被称为骨盆漏斗韧带,是起自小骨盆侧缘,向内下至卵巢输卵管端的腹膜皱襞,内含有卵巢动静脉(C对)、淋巴管、神经丛、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是寻找卵巢血管的标志

子宫下段并不属于宫体(A错),而是子宫峡部的一部分,它在非妊娠时长约1cm,妊娠后可增长至7~10cm(B错)。
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的交界处实际是指宫颈的移行带,并非子宫下段(D错)。

#子宫韧带
主韧带又称子宫颈横韧带,横行于子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D对),是固定子宫颈位置、防止子宫下垂的主要结构。
宫骶韧带起自子宫体和子宫颈交界处后面的上侧方,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底2、3骶椎前面的筋膜,向后向上牵引子宫颈,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卵巢固有韧带(P8)(C错)不属于子宫韧带,是固定卵巢的韧带。
Pasted image 20250616085813.jpg
我们将盆腔想象为没有封底、底端仅铺有一木板的铁桶,将子宫与固定装置想象为桶内坐着的小人。
其身体前倾,屈腿坐于木板上,并将脸埋于两膝之间,双脚踩在桶壁底部的开口上,两臂张开扒住桶壁上缘,腰部系了两条固定在后桶壁上的安全绳,小人的腰因此被拉向后壁,上身呈前屈位。
最后,用一块宽大的布料以小人双臂所在长轴为中心,完全遮盖住小人。这样,小人就安全而稳固地坐在了桶内。

我们可以将漫画与解剖结构一一对应:
木板对应了承托子宫颈、防止其下沉的子宫主韧带,小人的双腿对应了维持前倾的子宫圆韧带,腰部两条安全绳对应了维持子宫前屈的骶子宫韧带,而覆盖于小人周身、从双臂开始自然垂落的布料对应了子宫阔韧带,前部的布料称阔韧带前叶,后部的布料称阔韧带后叶。


站立胸膜腔最低点:肋膈隐窝
仰卧位腹腔最低点:肝肾隐窝
站立位腹腔最低点:直肠子宫陷凹-女。直肠膀胱陷凹-男。直肠子宫陷凹又叫道格拉斯窝
Pasted image 20250616084837.jpg


  1. 阴道黏膜上皮:非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第十版已经改成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了。 耐摩擦
  2. 子宫颈管黏膜的被覆上皮:单层高柱状上皮。分泌宫颈粘液
  3. 输卵管的被覆上皮:有纤毛的高柱状上皮。 纤毛像小手一样抓住卵子
  4. 鳞状上皮化生:易发生于子宫颈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 宫颈癌化生区
  5. 卵巢表面的被覆上皮:生发上皮。 生发上皮很坚硬厚实,卵巢几乎不会炎症

右侧卵巢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左侧卵巢静脉汇入左肾静脉(D对)。

右腔左肾,有枪作甚

想下解剖:主动脉位于人体偏左侧,下腔静脉偏右,所以左侧卵巢静脉如果直接汇入下腔静脉,还得横跨腹主动脉,所以只能先汇入上方的肾静脉,再一起汇入下腔静脉。
Pasted image 20250616091105.jpg
Pasted image 20250616091157.jpg

卵巢动脉来自腹主动脉
②子宫动脉、阴道动脉、阴部内动脉来自髂内动脉
③左卵巢静脉汇入左肾静脉
④右卵巢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用枪做甚(右腔左肾)
Pasted image 20250616092310.jpg


#卵巢
把卵巢想象成一个鸡蛋,外壳是生发上皮,膜是白膜,蛋白是皮质,蛋黄是髓质
卵巢

  1. 表面无腹膜(A错),由单层立方上皮覆盖,即生发上皮(E对)。
  2. 上皮的深面有一层致密纤维组织,为卵巢白膜(B错),
  3. 再往内为卵巢皮质(C错)和髓质。
    1. 皮质是卵巢的主体,由大小不等的各级发育卵泡、黄体和它们退化形成的残余结构及间质组织组成;
    2. 髓质与卵巢门相连,由疏松结缔组织(D错)及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以及少量平滑肌纤维构成。

卵巢-外层生发上皮
-内层白膜(纤维组织)
-成年女性5-6g(可以联系子宫5ml记忆)
-皮质(卵泡)
-髓质(富含血管神经)

#无周期变化
1、卵巢生发上皮
2、卵巢髓质
3、子宫内膜基底层

可以把卵巢生发上皮想象成莲蓬,卵巢不断向外吐卵子,就是莲子一颗颗的剥脱,所以老年卵巢就像剥光莲子的莲蓬,千疮百孔


女性生殖器官和盆腔具有丰富的淋巴系统,
外生殖器淋巴包括腹股沟深、浅淋巴结两部分,
内生殖器淋巴(盆腔淋巴)分髂淋巴、腰淋巴和骶前淋巴结(D对)。
阴道下段淋巴主要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B对)。
阴道上段淋巴回流基本与子宫颈淋巴回流相同,大部分汇入闭孔淋巴结及髂内淋巴结(A错,为本题正确答案)(C对),小部分汇入髂外淋巴结,经髂总淋巴结汇入腰淋巴结和(或)骶前淋巴结。
子宫底、输卵管、卵巢淋巴大部分汇入腰淋巴结,小部分汇入髂内外淋巴结。
子宫体前后壁淋巴可分别回流至膀胱淋巴结和直肠淋巴结。子宫体两侧淋巴结沿圆韧带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E对)。

记忆 女性不能外出 带外字的排出 带深闭内的一般都是
分为4组记忆
1.(阴道下段,子宫体两侧)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2.(阴道上段,子宫颈)汇入(大部分髂内和闭孔,小部分髂外至腰或骶前)
3.(子宫底,输卵管,卵巢)汇入(大部分腰,小部分髂内髂外)
4.(子宫体前壁)汇入(膀胱),(子宫体后壁)汇入(直肠)

男性
齿状线以上会流入内脏淋巴结(髂内和肠系膜下)
齿状线以下会流入腹股沟淋巴结
与外阴汇入腹股沟淋巴结有异曲同工之妙


见#骨盆
真骨盆分3个平面,
骨盆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和骨盆出口平面。
#坐骨切迹宽度 (P10)(A对)即骶棘韧带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
image.png
坐骨棘间径(P148)(C对)是中骨盆最短的径线,是衡量中骨盆横径的重要径线。
骨盆侧壁倾斜度(D对)(不是骨盆倾斜度)越大,先露部越容易经过中骨盆,越有利于分娩。
骶骨弯曲度(E对)是指产妇直立时骶骨前面上下端连线与垂直线形成的角度,在40~49°者较适合胎儿通过中骨盆平面。
骶尾关节(P10)(B错,为本题正确答案)有一定的活动度,分娩时尾骨后移可加大骨盆出口前后径,为影响骨盆出口平面的因素。
Pasted image 20250616093209.jpg
Pasted image 20250616093302.jpg
#骨盆底肌肉
外层——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肛门外括约肌
中层——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
内层——肛提肌
中间水深,内部提拔。其他的都是外层

临床表现

妇产科重点考点速记
1、女性下体局部损伤血肿:大阴唇。
2、前庭大腺最容易发生堵塞的部位:小阴唇和处女膜之间的沟内。
3、阴道不等长,前短后长。前7—9cm 后10—12cm。
4、阴道后穹窿穿刺:异位妊娠检查首选,其他所有产科首选检查B超。
5、子宫峡部:既不属于子宫体也不属于子宫颈,不怀孕时1cm,怀孕时7—10cm。
6、子宫峡部上口:解剖学内口(姐为上),
下口:组织学内口。
9、宫颈癌好发部位: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
11、输卵管最峡窄部:间质部
壶腹部 :宫外孕好发部位。
易混淆!!!
输卵管最狭窄是间质部
输尿管最狭窄是壁内段

12、卵巢和骨盆之间韧带:骨盆漏斗韧带又叫卵巢悬韧带。
13、卵巢和子宫之间韧带:卵巢固有韧带。
14、切子宫:切5个韧带,即4+固有韧带。
15、切子宫加卵巢:切5个韧带,4+漏斗韧带。
16、切子宫保卵巢:不切漏斗韧带。

19、正常女性一生排卵:400—500个,由黄体生成素诱发排卵,月经前14天排卵。
20、排卵后形成黄体:7—8天达到高峰;
标志:双向体温。
21、黄体:萎缩的卵泡壁,寿命14天,萎缩后没有功能形成白体,月经来潮。
22、雌激素两个高峰:排卵前和排卵后:排卵前来源于【卵泡膜细胞、颗粒细胞】; 排卵后来源于黄体。(与卵巢癌一起记)
23、孕激素一个高峰:高峰来源于黄体。
24、雌激素:为受精准备,高峰时宫口扩张,子宫内膜变厚。
25、孕激素:保护受精卵不受刺激。

诊断方法

初孕妇,妊娠38周,骶耻外径19.5cm(正常值18~20cm),髂嵴间径28cm(正常值25~28cm),坐骨棘间径9cm(正常值10cm),坐骨结节间径6.5cm(正常值8.5~9.5cm),说明其骨盆入口各径线值正常,坐骨结节间径缩短,该孕妇的可考虑为漏斗型骨盆(B对)。
女性骨盆(A错)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耻骨弓较宽,坐骨棘间径10cm,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
佝偻病性扁平骨盆(C错)骨盆变形,骶岬被压向前,骨盆入口前后径明显缩短,失去骶骨的正常弯度,变直向后翘,尾骨呈钩状突向骨盆出口平面。
扁平骨盆(D错)主要为骨盆入口平面前后径狭窄。
均小骨盆(E错)是指骨盆外形属正常女型骨盆,但骨盆三个平面各径线均比正常值小2cm或更多。

及时戒酒 坐骨棘间径10cm 坐骨结节间经9cm
Pasted image 20250616164559.jpg

鉴别诊断

月经频发(月经周期短)→黄体功能不全(经期正常,因为黄体萎缩快,分泌期短了,所以月经周期短了,24天。)(月经周期短,经期正常/双相体温,高温期<11d:黄体功能不全)
月经淋漓不尽(周期不变,经期长)→黄体萎缩不全(因为黄体一直不萎缩,分泌期结束后,到月经期仍然在长分泌细胞,所以月经期排不干净,时间延长,但总的月经周期正常,28天)(月经周期正常,经期长/双相体温,下降缓慢:黄体萎缩不全)
月经稀发→多囊卵巢综合征
月经紊乱(+潮热……)→绝经综合征
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子宫肌瘤(可能痛经)
月经量大小不一、经期长短不一→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月经紊乱,特别是月经周期长就不用考虑黄体了)(周期长短不一,月经淋漓不尽/单相体温:无排卵性功血)

双相体温,持续高温———妊娠
双相体温,下降缓慢———黄体萎缩不全
双相体温,高温期<11d———黄体功能不足
单相体温————无排卵功血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 VS 子宫腺肌病
痛性结节(巧克力囊肿) 子宫均匀一致增大(子宫如孕10周大小)

#黄体萎缩不全
正常时:月经期(1―4天)分泌期的内膜都脱落。
黄体萎缩不全,即分泌期的内膜脱落的慢(死的慢)。但是它死的慢不会影响从月经第5天开始,新生子宫内膜生长,所以月经周期不会延长。
举个例子:1―4天是小明值班,第4天末他就该走了,但是他拖拖拉拉等到7―8天才走,那第5天小明就会碰到来接班的小黄。小明自己拖拖拉拉不影响小黄正常时间积极上班,他们会一起呆一段时间
(混合型子宫内膜:残留的分泌期子宫内膜 + 出血坏死组织 + 新增生的内膜)。

并发症

治疗

生殖内分泌疾病
无排卵性功血治疗:
青春期(先用雌激素止血,再用雌孕激素调整月经周期)
绝经期(首选诊断性刮宫,次选雄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