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性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以往还称为胶耳(A对)、中耳积液(B对)、非化脓性中耳炎(C对)、浆液性中耳炎(E对)、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等。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是沟通鼻咽和中耳的通道,咽鼓管阻塞引起中耳鼓室内负压,静脉血管淤血渗出,中耳上皮化生,引起中耳积液
分泌性中耳炎最需要鉴别的两个疾病是脑脊液耳漏和鼻咽癌导致的鼓室积液。
鼻咽癌鼓室积液的首发症状可以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不流脓哦,它是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是非化脓性炎症,B 型鼓室积液,C型咽鼓管功能不良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中耳腔有积液(A对)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疾病,多由于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病因。小儿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也是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B对)。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引起鼓室黏膜黏液性水肿(C对)导致疾病的发生。患者有变位性听力改善症状,检查可见鼓膜充血内陷活动受限,锤骨短突明显外突,声导抗图多为B型(E对),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治疗首选药物、咽鼓管吹张等保守治疗,严格掌握手术指征,3个月后无效才考虑选用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等手术治疗(D错
外耳疾病啊,它由于外耳软组织较少,产生炎症以后一有点肿胀就压迫神经末梢,这个时候牵拉外耳会有疼痛感,但是分泌型中耳炎是不疼的,所以有疼痛多半可以排除分泌型中耳炎(个人理解,有不对的地方请纠正🤣)
外耳道炎有牵拉痛,中耳炎没有牵拉痛
-
外耳道炎:为细菌、真菌感染或变态反应引起的外耳道皮肤、皮下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 简而言之: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的炎症,中耳炎是中耳腔的炎症。 两者之间隔着薄薄一层耳膜,当耳膜穿孔的时候,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影响,常合并存在。 外耳道炎耳痛会比较明显,外耳道常见充血肿胀,耳道狭窄。 中耳炎的表现则主要为耳道流脓,耳闷堵,听力下降等。 中耳炎严重的时候,可继发中耳骨质破坏,引起颅内感染或者面瘫。
- 化脓性中耳炎(此类中耳炎,因为炎症脓液的反复刺激,多出现鼓膜穿孔,听力有一定的下降)
- 非化脓性中耳炎(包括分泌性中耳炎等,此类中耳炎,鼓膜穿孔少见,中耳常可见淡黄色非脓性液体,耳闷明显伴听力下降)
- 胆脂瘤型中耳炎(此类型目前已独立于中耳炎,称作:中耳胆脂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当胆脂瘤生长并感染时,可出现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进一步可能引起面瘫、颅内感染等,应慎重)
-
大疱性鼓膜炎:血性渗出液。因为是病毒感染,中性粒不多。
大疱性鼓膜炎亦称出血性大疱性鼓膜炎,是鼓膜及其相连续外耳道皮肤的急性炎症(A对),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多为单侧(B对),无性别差异,常继发于感冒或流感。临床表现为突发耳深部剧烈疼痛,可为胀痛或刺痛,大疱破裂后耳痛可减轻,因大疱位于鼓膜上皮层内,内含血液或血浆,破裂后可流出少许血性渗出液而不是稀脓性液体(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检查可见鼓膜后上方出现一个或多个淡黄色或紫色的血疱。 -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浆液,后期黏液
-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性。初为浆液-血性,后为黏脓性(北京大学出版第三版)。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初为脓血样,后为粘液样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不充血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疾病。
其鼓膜改变早期主要为松弛部或全鼓膜内陷(D对),表现为光锥缩短、变性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锤骨短突明显外突。
鼓室积液时鼓膜呈淡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慢性者可呈灰蓝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
耳鸣为间歇性,间歇期间则无耳鸣
锤骨短突突出、光锥消失是分泌期中耳炎的具体表现,根本原因是鼓室负压,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期分泌大量脓液,鼓膜不会内陷。也就是说是鼓室负压造成内陷让锤骨短突看起来外突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内陷⬅️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向外膨出➡️
小小声:灯塔征不是鼓膜充血,是鼓膜穿孔了
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血管放射状扩张
进展:鼓膜弥漫性充血,正常标志消失,小黄点
穿孔:灯塔征
分泌性中耳炎:鼓室负压,鼓膜充血内陷,光锥锤骨变化。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积脓而压力高,鼓膜充血膨出,有搏动亮点“灯塔征”,鼓膜紧张部穿孔流脓。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骨质吸收、骨质破坏等,钙化,紧张部穿孔流脓。
中耳胆脂瘤:鼓膜松弛部凹陷,浓汁奇臭,头痛耳痛等。
以上都为传导性耳聋。
鼓膜穿刺抽液和鼓膜切开术的治疗原则均为清除中耳积液。
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和改善咽鼓管功能的方法主要是鼓膜置管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前下方最低,水往低处走
鼓膜穿刺→鼓膜前下象限←光锥所在
感音性耳聋--耳聋耳鸣为主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耳痛为最突出表现
大疱性骨膜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均以儿童多见,分泌性中耳炎儿童成人均可见
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较短,且内径较宽,故小儿咽部感染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
幼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期间或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时;或在不清洁的水中游泳或跳水;或在感冒、急性鼻咽炎期间,通过错误的方法擤鼻等。均可导致致病菌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黏膜的化脓性炎症。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祛除病因。早期首选抗生素全身应用(B对)控制感染并辅以局部治疗。在鼓膜穿孔前可用1%酚甘油滴耳(D错)滴耳或含血管收缩剂的滴鼻液滴鼻,减轻局部炎症。鼓膜穿孔后,首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清洗并将脓液吸干净,
早期:全身抗生素控制感染
穿孔前:甘油
穿孔后:局部抗生素
穿孔后脓液流出,甘油会与脓性分泌物反应,因此酚甘油只用于穿孔前(我们老师说的)
局部应用抗生素水溶液,禁止使用粉剂,避免粉剂与脓液结块影响引流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
早期:全身抗生素控制感染
穿孔前:1%酚甘油滴耳/含血管收缩剂的滴鼻液滴鼻(减轻炎症)
穿孔后3%过氧化氢彻底清洗,抗生素滴耳
中耳胆脂瘤:
为非真性肿瘤
是角化的鳞状上皮在中耳内形成的囊性结构
可存在于中耳鼓室、乳突、岩尖部等部位
囊壁为角化复层鳞状上皮
囊内充满脱落的上皮和胆固醇结晶,不含肿瘤成分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超过6~8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分型有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单纯性:无息肉,无骨质破坏,紧张部中央穿孔
骨疡型:有息肉,有骨质破坏,紧张部边缘
胆脂瘤型:奇臭,豆腐渣,紧张部后上方或者松弛部穿孔
先天性不分继发和原发
后天性原发是因为鼓膜内陷
后天性继发是因为上皮移行
慢性化疗脓性胆脂瘤是传导性耳聋
外耳,中耳传音性耳聋
内耳,感音性耳聋
胆脂瘤型中耳炎可破坏迷路骨壁导致水平半规管瘘时,患者可发生一瞬间的眩晕。
破坏迷路骨壁形成瘘孔,耳道压力改变发生眩晕,骨迷路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面瘫:
原因:中耳胆脂瘤压迫面神经或炎症感染累及面神经
首要处理:中耳乳突手术清除病灶,祛除病因,同时探查面神经受损,酌情处理
中耳胆脂瘤的手术治疗原则:彻底清除胆脂瘤及其他肉芽和炎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