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男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

患儿经B超检查发现左侧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应诊断为左侧隐睾症。经内分泌治疗10周后睾丸仍未下降到阴囊内,为避免睾丸长时间位于腹股沟管内影响睾丸功能,下一步治疗的最佳方法是近期行左睾丸下降固定术(D对)。

观察(A错)、继续内分泌治疗(C错)对该患儿病情的缓解意义不大,且易延误最佳手术治疗时机,影响患儿预后。
左睾丸切除术(B错)适用于睾丸萎缩且不能被拉下并置入阴囊而对侧正常者。
3岁后行睾丸下降固定术(E错)易致患儿不育且发生睾丸恶性肿瘤的几率增大。

一岁内观察
二岁内内分泌治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者下拉
三岁内手术下拉?
三岁后易恶变,直接切除?
#?

腹股沟斜疝:
1岁以内———保守治疗
1-3岁患儿———疝囊高位结扎

隐睾:

  1. 1岁前保守观察
  2. 1-2岁hcg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周是因为书上写每周2次,每次500,总剂量5000-10000也就是最多用10周。无效则睾丸下降固定术
  3. 2岁以后切除。?隐睾症是指睾丸下降异常,使睾丸不能降至阴囊而停留在腹膜后、腹股沟管或阴囊入口处。1岁内的睾丸有自行下降的可能,若1岁以后仍未下降,可短期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若2岁以前睾丸仍未下降,则需行单侧睾丸固定术(A对)将其拉下。临床上是隐睾只要睾丸还有活性在能拉下来就拉下来无论多少岁,然后最好是在一岁半以前做了,别观察了,HCG也不推荐用了,容易导致性腺萎缩。
    可能的原因:睾丸十分“娇气”,对热非常敏感,而腹腔中的温度仅比阴囊里高出2~4℃,它就受不了了,很容易出现睾丸上皮萎缩。结果,要么导致不能产生精子,要么产生的精子活力不足,并且,由于长期受腹腔较高温度的影响,睾丸上皮细胞还可能发生恶变,形成恶性肿瘤。

2岁男性患儿,右腹股沟包块,卧位可消失(提示可能为腹股沟斜疝),右侧阴囊内未触及睾丸,B超示右侧睾丸位于右腹股沟(提示隐睾症),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为右侧隐睾症并右侧腹股沟疝。因婴幼儿(≤3周岁)的腹肌在发育过程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故婴幼儿腹股沟斜疝仅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获得较好疗效;

对于2岁的隐睾症患儿,应考虑采用睾丸固定术治疗,考虑到该患儿为右侧隐睾症并右侧腹股沟疝,正确的治疗方法应为疝囊高位结扎+睾丸下降固定术(D对AB错)。
睾丸切除(C错)多用于睾丸萎缩且不能被拉下并置入阴囊的患儿,而该患儿未提示有睾丸萎缩,故不宜使用。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E错)为1岁以后患儿的短期治疗方案,该患儿已2岁,故不适用。

这道题既有隐睾,也有腹股沟斜疝。请大家认真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