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眶腔大致呈锥形
眼眶位于颅顶骨和颅面骨之间,左右各一,两侧基本对称。组成眼眶的共有7块骨(B对),包括额骨、蝶骨、颧骨、上颌骨、腭骨、泪骨和筛骨。眶腔内壁有筛骨相邻,内上方有额窦,下方是上颌窦(A对)。眼眶顶壁将眼眶与颅窝分隔(C对)。眶腔开口大致呈四边形,眶缘稍圆钝(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眼眶除神经、血管通道外,与鼻窦、颅腔互不相通(E对)。
上壁:颅前窝
内壁:筛窦
下壁:上颌窦
外壁:颞窝
内上方与额窦相连
“当眼眶内容物减少或眶腔容积扩大时,可出现眼球内陷,如眼眶脂肪吸收(B对)或萎缩使眼眶内容物减少;外伤所致的眼眶骨折使眶腔扩大等”。
眼球突出度12-14mm,相差小于2mm
第二节 眼眶炎症性改变
一、眼眶蜂窝织炎
眼眶蜂窝织炎多见于眼眶周围组织感染的眶内蔓延,常见鼻窦牙齿感染(A对)。病原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儿童以流感嗜血杆菌多见;眼眶外伤的异物滞留、眶内囊肿破裂也可诱发眼眶蜂窝织炎;全身远端的感染灶经血行播散也可发病。
眶深部蜂窝织炎临床症状严重,病变初期由于眶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组织水肿,表现为眼球突出,眼脸高度肿胀,球结膜充血,严重者球结膜可突出于脸裂之外,眼球运动障碍甚至固定,脸裂闭合不全,可伴有角膜炎症(A对)。
隔前:视力多正常
隔后:早期——眼球突出,眼睑肿胀,结膜充血。
进一步发展——对光反射减弱,视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眶隔前蜂窝织炎表现为眼睑充血、水肿,疼痛不严重(A对),瞳孔及视力多不受影响,眼球运动多正常。眶深部蜂窝织炎病变初期由于眶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组织水肿,表现为眼球突出(B对,故C为本题正确答案),眼睑高度肿胀,球结膜充血。
眼眶蜂窝织炎处理最重要的是立即给予全身足量的广谱抗生素(D对)控制炎症。同时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积极寻找感染源,应用敏感的抗生素。
二、眼眶特发性炎症
眼眶特发性炎症,以往称为眼眶炎性假瘤,属于眼眶非特异性炎症
炎性假瘤其特征性改变是眼外肌附着点充血、肥厚(A对),可透过结膜发现充血呈暗红色的肥厚肌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眶区疼痛,部分患者上脸下垂;病变后期肌肉纤维化,眼球可固定在不同眼位。CT扫描可见眼外肌条状增粗,肌肉止点同时受侵,此特征可与甲状腺相关眼病相鉴别。
第三节 甲状腺相关眼病
甲状腺相关眼病多数成年女性,多数有甲亢病史(A对),其眼外肌病变常见,CT示眼外肌梭型肥大(B对),由于病变累及上睑提肌和Muller肌(D对),出现特征性的眼睑退缩和上睑迟滞,视力减退(C对)。上睑下垂(E错,为本题正确答案)不是首发症状。
甲状腺相关眼病多为双眼但可先后发病,病程早期多表现眼球轴性突出(A对),后期由于眼外肌的纤维化、挛缩使眼球突出并固定在某一眼位。
眼外肌病变常见,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肌肉受累频率依次为下直肌(A对)、上直肌(B错)和内直肌(C错),外直肌(D错)受累少见。
眶炎性假瘤:外直肌
甲状腺相关眼病:下直肌
下嫁(甲)
TAO:下上内外。
激素治疗是活动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A对)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第五节 眼眶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最好发于外上眶缘(D对),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眼球突出,囊肿使眼球突出并向下或内下移位。
皮样囊肿来源于胚胎期表皮外胚叶(A对)所形成的囊肿,属于迷芽瘤。
第六节 眼眶肿瘤
眼眶肿瘤主要表现为突眼(D对)和眼睑肿胀,可有疼痛、结膜水肿、眼球运动障碍、复视和视力下降等。
眼眶淋巴瘤目前首选治疗方案是放疗;伴有系统性淋巴瘤患者和靶向治疗可辅助常规化疗(B对),提高治疗效果。手术切除主要用于眼眶浅部局灶性病变。
眼眶淋巴瘤是成年入最常见的原发性眼眶恶性肿瘤,男性多见,好发于中老年人,其中90%以上(D对)单侧发病。
脑膜瘤(C对)可见视神经管状增粗、车轨征(即沿视神经鞘膜密度增高,而视神经纤维密度偏低的影像特征,类似车轨状)及异常钙化。
婴幼儿常见视网膜母细胞瘤
儿童常见横纹肌肉瘤
成人常见脉络膜黑色素瘤
脑膜瘤(A对)首选手术治疗,横纹肌肉瘤(B错)目前多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淋巴:放疗
脑膜瘤:手术
横纹肌肉瘤(小孩):术放化结合